1980年代,白蘭地在台灣廣為流行。台劇《華燈初上》展現當時條通氛圍、飲酒習慣,絕對終情白蘭地!即使目前台灣烈酒市場,是威士忌獨佔熬頭,但是甜蜜的白蘭地,絕對是喝過不能錯過,大部分柔順、易飲的特性,是家中必備的烈酒之一,相較於貴鬆鬆的威士忌,平價的白蘭地,價錢實在可愛到不行。
內容目錄
白蘭地起源
白蘭地(Brandy)一詞來自於荷蘭語 Brandewijn (burnt wine),起源於16世紀,葡萄酒從荷蘭出口貿易盛行,但由於海上運輸不易,常因戰爭受阻,或是船運時間延遲,造成葡萄酒變質秏損,另一方面,大量葡萄酒不只佔用空間較大,賦稅也較昂貴,因此,一位聰明的荷蘭商人,將葡萄酒蒸餾成高酒精之後,再運到目的的兌水稀釋,以節省成本,沒想到,不稀釋的酒液好喝,放進橡木桶陳放過後更美味,因此,早期的白蘭地就此誕生。
隨後,白蘭地在英國廣受歡迎,英國人把原本饒口的 Brandewijn ,改為 Brandy,就是我們現在認識的白蘭地。
白蘭地是什麼
白蘭地的原料是水果,簡單來說就是「水果蒸餾後的烈酒」,那麼,到底有哪些水果被用來做成白蘭地呢?有葡萄、蘋果、櫻桃、梨子、藍莓、覆盆子、柳丁等,而大部分喝到的白蘭地,原料以葡萄為大宗。
在歐洲地區做為餐後酒,幫助消化,但我認為,用甜甜的白蘭地做調酒,為餐前開胃,也是不錯的選擇啊!
今年7月,在酒展喝到OMAR推出系列白蘭地,其中以荔枝白蘭地,令我印象深刻,數量不但稀缺,而且須以套件買下,有興趣的朋友,不妨在酒展的時後,買單杯品嚐看看喔!
如何製作
白蘭地製作方法,依照地區不同而有所調整,一般而言,它是由葡萄酒,或發酵果汁、果肉,亦或是酒渣(pomace,葡萄酒生產的剩餘物)蒸餾出來的酒液;使用壺式或柱式蒸餾器,蒸餾的次數不一;可陳年於橡木桶,或不陳年置於不鏽鋼容器做短暫的柔化;最後,混合不同橡木桶或酒液後,加水做最後調整。
白蘭地 V.S 干邑
「干邑是白蘭地,而白蘭地不一定是干邑!」,如同香檳是氣泡酒,但氣泡酒不一定是香檳。
龜毛和傲氣的法國人,製定AOC法規保護釀酒工藝,因此,能命名為干邑(Cognac),代表在釀酒工藝上,受到限制及保護,而「白蘭地」一詞,則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