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 台灣高粱酒的始祖 是誰嗎?
不是金門,也不是馬祖,而是嘉義酒廠。
內容目錄
酒廠歷史
嘉義酒廠的前身為「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」創立於1916年,曾經釀造清酒、米酒、紹興酒,目前也有五加皮酒、烏雞酒、竹葉青等藥酒,但最廣為人知的就是高粱酒了!
- 1916 年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
- 1924 年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嘉義支局
- 1947 年台灣省菸酒公賣局第六酒工廠
- 1950 年台灣第一甕高粱酒研製成功
- 1957 年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嘉義酒廠
- 1967 年首創白酒機械化生產
- 1999 年舊廠關閉,遷至民雄工業區
這次和藏酒嚐酒會校外教學,來到了嘉義酒廠嚕!
嘉義 vs. 隆田 vs. 金門酒廠 高粱酒風味評比
根據酒廠人員解釋,金門酒廠的酒麴使用紅小麥(嘉義使用白小麥) ,因此金門高粱的酸香風味較為明顯。另外,以同公司嘉義與隆田評比,由於地域和製程不同,香氣和特徵上也有明顯的差距。隆田的木質調的香氣濃郁;嘉義高粱的香氣內斂,酒體較飽滿柔和。
自動化酒廠
嘉義酒廠不但是臺灣第一個產製高粱酒的酒工廠,同時也將製酒程序自動化,以機械設備取代傳統手工程序,如機械壓麴機、連續蒸飯機、自動加麴機等。1992年,嘉義酒廠搬遷至民雄工業區,新的製酒工廠為一棟6層樓的建築,採垂直式的製酒作業。酒廠以三餾三蒸的方式釀製高粱酒,第一次的蒸餾與發酵在6樓及5樓,第二次的蒸餾發酵於4樓及3樓,而第三次就在2樓與1樓,如此高度機械化的製作程序,在當時是一大創舉,也讓許多酒廠爭相仿效。
蒸餾發酵區
高粱酒以固態發酵製作,發酵時間長,味道較豐富,與液態發酵(威士忌)不同的是,每次蒸餾都會有不同特色風味。以三次蒸餾發酵的嘉義酒廠為例,第一次蒸餾出來的香氣最明顯,但辛辣感較重,第二次的酒精度最高、最甜和最柔順(二鍋頭取第二次的酒頭為名),而第三次則是取其味道,味道較複雜、脂類多、油味明顯,和尾韻最長。
給所有的製作的酒師致敬!雖然製酒程序高度自動化,但製作蒸餾發酵時,需要一位專業且〝腰力好〞的製酒師。專業的師傅需觀察桶內的情形,將酒醪註1層層堆疊,使蒸餾發酵均勻,才能使酒醪裡的酒精收的乾淨,而長期的彎腰工作,也容易造成職業傷害,致使專業的師傅難以尋找呀!
注1:酒嵺是穀物與酒麴併行發酵後的產物
蒸餾出來的高梁酒,分為酒頭與酒尾二種,通常只取酒頭作為高粱酒調配的配方,嘉義酒廠將三次蒸餾出來的酒頭各別存放,由調酒師再作勾兌使用。
嘉義酒廠三次蒸餾後的「酒尾」,含有的油脂較多,酒精濃度落在30-40度,味道較不適口,因此將此段的酒尾作復蒸,復蒸後的酒液可作為藥酒,同時也是許多的味道的來源喔!
酒麴存放區
製麴是每間白酒廠的秘密配方,也是最神秘的區域。
嘉義酒廠目前有三種酒麴,分別為高溫麴(溫度約60度)、中溫麴、低溫麴(溫度約50度下),嘉義使用最多的為低溫麴。
根據酒廠人員解釋,不同溫度的酒麴對應不同香型的白酒釀製。低溫麴最多為釀製清香型白酒的原料,中溫麴為濃香型,而高溫麴是醬香型,由於醬酒所需的發酵時間比較長,因此使用發酵率較低的高溫麴。
每一年夏天和冬天,製作的麴所形成的風味都不一樣,就像寶石每個都長得不一樣。因此每一批高梁酒風味,不敢說全然一樣,但也是憑藉著調酒師的功力,讓每批成品呈現相似的味道。
迷思:高粱一定愈老愈好喝?
不一定。每一批的高粱酒產出都是獨一無二的,當然酒質也有分好與壞,調酒師會選擇適合的酒來做陳年。
酒窖甕藏
對調酒師來說,剛蒸餾出來的高粱酒,才是挑戰的開始,它們就像有生命一樣,放三天或放三十天,味道皆有所差異。目前酒廠有甕藏與不鏽鋼的儲存容器。
液態蒸餾 vs 固態蒸餾 存放差異
液態蒸餾的威士忌,它的新酒乾淨純粹,將風味藉由熟陳於橡木桶中做轉化,如同加法般將味道層層堆疊;固態蒸餾後的酒液,本身香氣濃郁豐富、味道集中,存放於陶罈(陶罈不會賦予酒液味道),目的是將銳利的味道去除,增加特殊的陳酒味,等於做減法的意謂。
品飲酒款
︱酒標上的年份代表最低的酒齡嗎?
是。目前法規上有規定,如酒標上3年,代表這瓶酒最低的年份應是3年。
此次品飲的酒款中,滿喜歡的是台灣原窖和藍鵲系列,但令我印象深刻的藥酒是烏雞酒(適合女生喝),就像十全一樣補,同時也嚐試了烏雞酒+五加皮+高粱(1:1:1比例),當晚真的很好入睡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