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晚餐席間,我輕輕搖晃著手中的酒杯,讓香氣慢慢釋放。當我輕啜一口,再搭配一勺冰淇淋,濃郁的乳脂香與酒液裡的堅果氣息交織,如絲綢般滑過舌尖。那一刻,我愣住了,原來,威士忌不只是單純的飲品,它與食物結合後迸發出層次豐富的風味,這是我第一次,真正想要好好認識它。
或許,每個人愛上一種酒的契機都不同,可能是一場回憶、一種氛圍,甚至是一口驚喜的搭配。而這場「冰淇淋叛變」後,我開始像偵探般追蹤威士忌與食物的對話。過去,我們習慣純飲威士忌,細細品味它的層次變化,但現在,品飲方式變得多元有趣,無論是搭餐文化、零食小吃,威士忌開始走進餐桌,成為餐酒搭配的新主角。

餐酒搭配的崛起:從品飲會到生活體驗
近年來,威士忌儼然成為餐桌上的風景,它可以與一塊黑巧克力交談,也可以與一碗鹹香的滷肉飯對話。曾參與幾場餐酒會,讓我記憶深刻,酒商為了新品上市,特地為酒搭配的餐食甜點,讓人驚豔不已,也加深對酒款的好印象;但有時會先選擇餐廳,再加入酒款與之搭配,掌握的好不失為行銷手法,反之,酒的風韻因為餐而被削弱,甚至顯得突兀,而存在被遺忘的風險,令人惋惜。
或許是策劃葡萄酒的餐酒經歷,讓我著迷於酒與食物的表現,而威士忌搭餐確實不容易,如何解構搭餐方式,也是一門學問,可以簡單有趣,也可以深入探討,但一旦找到那個剛剛好的平衡點,品飲就從一場體驗,搖身一變,成為餐桌上的旅程。


味覺是一場個人旅程,但搭配有跡可循
味覺是主觀的。每個人的味覺不同,對氣味的敏感度也有屬於自己的經驗值,我認為的美食饗宴,在你嘴裡可能是尋常滋味,吃得懂的人開心,吃不明白也無需介意,雖然沒有絕對的錯與對,但餐酒搭配確實有一些基本邏輯可循。當掌握這些原則,不僅能提升品飲體驗,也能讓味覺世界變得更加豐富!
餐酒搭配的原則「食之有味」,簡單來說,餐與酒的有味要互相加分或互補。如同「初次約會,先找共同話題」,用相似調性幫食物與酒戴上同款戒指,一款酒的甜感濃厚,就適合配上甜食甜點如焦糖布丁。帶有煙燻風味的酒,可以試看看配炭烤秋刀魚;又或是「可以吵架,但不能掀桌」,記得有次吃麻辣鍋,配上輕盈細緻的威士忌,火鍋的熱辣讓酒精的感覺更加明顯,風味當場同歸於盡。以鹹甜對比原則,餐和酒皆需保留風味,如食物的鹹讓酒的甜更加突出,增強了酒的優點,就是不錯的搭配。
此外,烹飪手法也會影響搭配,例如醬滷vs白切五花肉,醬滷食物可能更適合酒質油潤、風味濃厚的酒液。以上提供基本的搭配思路,而真正合適的搭配,還是要嚐過才能確認呀!
但實際上,一道菜的組成,味道是複雜的,可能融合鹹、甜、酸多種滋味,也可能廚師的手抖一下,鹽巴多撒了一點,搭配又走向不同方向。除此之外,意想不到的組合也有驚喜的發現,以白巧克力與魚子醬為例,二者是風味迥異的食材,但經由食物化學分析顯示,這二種食材竟共享多種關鍵香氣分子,因此有著令人驚艷的和諧風味,這也解鎖了食物間看不見的風味橋樑。原本認為的主觀味覺,在餐酒搭配上就變得有跡可尋。
日常生活裡微醺
威士忌純飲很棒,但我喜歡它和生活不斷地重疊。現在的我,依然會在深夜倒杯威士忌,有時配上洋芋片,讓粗獷的鹹脆感襯托酒液的絲滑;肚子餓了,會翻開冷凍庫,煮上幾顆高麗菜水餃,蘸著醬油膏的甘甜,配上一杯雪莉桶威士忌,讓睏倦的舌尖炸出任性的滋味。我喜歡餐酒的有趣在於儘管有類似風味,也不一定保証適合,畢竟味蕾才是你的指南針,而風味從來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剛剛好的相遇。
【原文刊載於威士忌雜誌國際中文版】

